乒乒乓乓,敲槌声、工具碰撞声、来来往往的脚步声充斥在安徽宿州百丽鞋厂25号车间内。今年的中国技能大赛——“中国宿州现代制鞋产业城杯”全国首届制鞋工职业开云体育手机app下载官网决赛的实际操作环节就在这间弥漫着制鞋特有化学味道的车间举行。
内心强大的孤军奋战者
利落地擦胶、粘皮鞋里层,两只鞋平放桌面,鞋尖对鞋尖比对,视线水平查看稳定度,一切完美,迅速拾掇进崭新的鞋盒,瘦瘦小小一脸朴实的朱勤宁抱着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女鞋就奔向计时员。
朱勤宁,一位普通的制鞋技工,来自欧丽雅鞋业的一线手工皮鞋制作管理组组长,此次隶属广州代表队参赛。也是一位特别的制鞋技工,在决赛的实际操作阶段,以女鞋制作组用时最少的速度优势脱颖而出,成为比赛场上的亮点。更是一位特殊的制鞋技工,在这场制鞋业的巅峰对决中,他是孤独的存在,作为欧丽雅惟一参赛的选手,他以强大的内心站在这场没有战友的烽烟中。
与朱勤宁的交流非常简单,他并不会用花哨的语言,简单、朴素、易懂,在跟人交流时也非常羞涩,经常会回避眼神的交流。但一旦提及他所从事的制鞋业务,他说话又会显得格外铿锵有力。对于此次参赛,他说自己非常幸运也深感荣幸,虽然自己孤身一人前来比赛也没感到不适,所有参赛人与制鞋有关,所有比赛都是他极为熟悉的制鞋知识技能,所有工具都是那般熟悉,考着制鞋的理论知识,做着日日反复的制鞋操作,“就想着做鞋了”,确实,制鞋给了他勇气,让他没有时间孤单。
理论、实操都不难 贵在平时
“理论考试不难,就是写完时间有点紧。”朱勤宁谈起这次决赛理论考与实际操作考试的难度时非常轻松。朱勤宁说,理论题并没有难点,只要是个扎扎实实的制鞋技工,凭借经验都能答出来,今年出的题目与实际操作的工作经验很合拍。因此朱勤宁这个在理论准备上没下“苦功夫”的老皮匠应对的也很轻松。
虽然更相信手头功夫,但朱勤宁也表示这样的一次的比赛让他对制鞋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以前不怎么看理论知识,这次为了考试,看了很多天的书,不仅巩固了以往积累的实战经验,也让他对于制鞋这个技能有了更为清晰系统的认识。
对于自己在比赛上的表现,虽然朱勤宁生性腼腆,但表现得格外有自信。他表示:“基本上很多环节都有信心,做的不错。”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起毛阶段,因为起毛机器摆放位置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不同,外加凳子的高度低等问题导致了手部没有着力点,这个阶段完成的不顺,与平时相比会差一点。
手工皮鞋不会断烟火
朱勤宁在制鞋业上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算得上制鞋业内的老皮匠了。从二十多岁进入一家国营企业当制鞋学徒,到如今带领一帮小青年继续奋战在制鞋一线,对于制鞋这个自己喜爱的行业,朱勤宁一直充满热忱。
“现在人都追求速度,追求效益,所以更多人会选择机器制造。但是手工制鞋依然活着,这个说明市场还是需要它的。”朱勤宁对手工制鞋这项手艺的传承很是淡然,他觉得如果不喜欢这个就不要去学它做它,然而总会有人喜欢它的,就像朱勤宁自己这般。市场也是同样的,虽然这个社会有太多追求速度追求效益的人,但依然有许多人热爱手工的皮鞋,喜欢手工的精细与品质。
朱勤宁相信只要还有追求生活品质,追求手工质感,喜欢慢慢品味质量的人存在,手工制鞋不会断烟火。